从“心”出发 为成长抹上明亮的健康基色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今天
在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里,陷入痛苦的人会将自己的烦恼写下来,投进杂货店的牛奶箱里,第二天,便会收到回信。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的师生们,也拥有这样一间“解忧杂货店”——“同理心实验室”。学生们定期通过写信、排演心理剧、读书分享等方式学习同理心,探讨忧从何来、何以解忧。在合肥市一六八中学,每周日晚上7点到7点30分,和央视的新闻联播同步,学生们会在教室里收看一档直播节目——“心闻联播”,学校的两位专职心理老师当主持,邀请学生嘉宾做客,用校电视台直播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心情、聊聊压力和情绪……
在安徽省中小学校园里,诸如此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和行动还有很多。近年来,安徽省不断提高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进了学校育人的全过程。早在2012年,安徽省教育厅就印发了《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对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思路、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截至目前,我省创建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开设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不断探索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心”的合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25日起,铜陵一中的“同理心实验室”与当地媒体联合推出了系列音频课程“谁动了我的同理心”,探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走出了校门,辐射到了更大的社会群体。
心理健康话题伴随着人的一生,渗透在各行各业中,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对于做法成熟、走在前列的学校,有必要"走出去"和"引进来",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更深度的社会资源的整合。
根据安徽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资源,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在打通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从整体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重视不够、理解不到位、工作形式单一、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家校联动不充分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道远。但好在,在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专业化前进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