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一中简史

铜陵一中前身系一战区第三中山中学班和国立第十六中学。1938年8月,战区中小学教师四川服务团在重庆成立,1939年5月改名为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1941年8月第三服务团的第三、五、六中山中学班全部和第二中山中学班的部分学生组建国立十六中。学校最初设在四川合江,并在永川北山设立了高中分校,1942年8月,合江校本部变更为国立女子中学,永川高中部就被十六中改为校本部,同时在合江另寻地方建立初中部。

抗战胜利后,1946年秋,国立十六中的大部分皖籍师生奉命搬迁到大通和悦洲上,校址设在原“万字会”教堂,更名为安徽省立铜陵中学。国立十六中原址为现在的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1955年秋,因为水灾迁至铜陵市长江东路15号,校名为“铜官山初级中学”,1958年更名为“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2002年8月,迁到学院路601号现址。

铜陵一中简史

铜陵一中前身系一战区第三中山中学班和国立第十六中学。1938年8月,战区中小学教师四川服务团在重庆成立,1939年5月改名为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1941年8月第三服务团的第三、五、六中山中学班全部和第二中山中学班的部分学生组建国立十六中。学校最初设在四川合江,并在永川北山设立了高中分校,1942年8月,合江校本部变更为国立女子中学,永川高中部就被十六中改为校本部,同时在合江另寻地方建立初中部。

抗战胜利后,1946年秋,国立十六中的大部分皖籍师生奉命搬迁到大通和悦洲上,校址设在原“万字会”教堂,更名为安徽省立铜陵中学。国立十六中原址为现在的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1955年秋,因为水灾迁至铜陵市长江东路15号,校名为“铜官山初级中学”,1958年更名为“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2002年8月,迁到学院路601号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