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一中一月
【今日头条】铜陵一中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人:tlyzd】 【发布时间:2016-01-28 18:41:56】 【点击率:14513】

......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办一所有魅力的学校

www.jyb.cn20160128 作者:白宏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在不少学校仍以升学率和分数为荣的当下,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虽然有着骄人的高考成绩,却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自觉地反思教育的价值,回归育人的根本,勇敢地喊出一个理想性目标—— 

                                办一所有魅力的学校

2015年9月2日,安徽省铜陵一中新学期开学典礼。 

张弘毅带着淡淡的笑意走到麦克风前,作为毕业生代表,迎接台下学生的阵阵欢呼声。 

在每年高考成绩稳居全省前列的铜陵一中,张弘毅不是一个传统的“好学生”,不仅成绩不算突出,还是校园里的一个“异见分子”。这不,即将离开母校,他依旧本色不改,“蛊惑”学弟学妹们要“怀揣一颗折腾的心”,“无须把你的脑袋租给别人做跑马场”。这一番个性十足的寄语,不时被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打断。 

奇怪的是,站在张弘毅身后的一排校方领导,没有丝毫不适,神情里还有几分赞许。 

“在这个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这是过去的学校教育很稀缺的,也是我们今天想要呵护、鼓励和培养的。”提及张弘毅,铜陵一中校长王屹宇既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也更加明确了学校的育人方向。 

学校教育的价值何在?除了一纸令人艳羡的大学录取通知,它还在哪些方面作用于学生?更为持久、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拷问,王屹宇和教师们迫切希望,在今天的办学实践中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答案。 

一份学生报纸的前世今生

3年前,初春的一个早晨。 

铜陵一中逸夫楼的大厅里,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人。大家都被公告栏里的一张小报吸引住了。这份名曰《一中一月》“创刊号”的小报,略显稚嫩和粗糙,但文笔大胆、尖锐,对学校的管理多有质疑和批评,辛辣的内容让学生们看着很过瘾。 

这份小报的创办者,就是张弘毅,当时正读高一。 

创办一份报纸的想法,并非心血来潮。初中时,张弘毅迷上了新闻,开始关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南方周末》……做一个新闻人是他狂热的理想。有一天,他惊讶地得知,南方某中学有一份独立的学生刊物,且出自高中生之手,他便开始在家鼓捣起来,一个人撰稿、编辑、排版,在打印店打印出来,还自作主张地贴在学校公告栏里。 

第二天,这份“地下小报”就到了政教处的办公桌上,张弘毅也被“传讯”过去。“这家伙太大胆,肯定得挨处分了。”同学们猜测。 

连张弘毅自己也没想到,等待他的居然是老师们的笑脸。政教处老师说,学校早有让学生办报的想法,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他们希望张弘毅与学校“合作”,把《一中一月》坚持办下去。 

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就这样,张弘毅成了《一中一月》名副其实的主编,从最初的单兵作战经过不断的招兵买马,成员发展到3人、17人、37人、59人…… 

不过,学校这一“息事宁人”的做法,似乎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报纸虽然被校方“收编”,但依旧锋芒毕露,批判色彩不改。从班级、学校到铜陵的大情小事,都在他们的“针砭”之列:班干部选举有没有猫腻?艺术节是否变得越来越功利?校门口的路为什么老堵?铜陵的工业发展带来哪些环境污染? 

在最新一期《一中一月》上,记者看到,学生们正津津乐道地探讨“早恋”。编后语写道,由于读者“反响强烈”,这个话题还要持续讨论下去。 

每期刊发的文章,都要经过政教处老师审核。这些敏感、尖锐的话题,着实让他们很头痛,但最后都硬着头皮同意刊发。 

“只要是政治上不出格,无关大是大非,我们都不过多干涉,尊重学生的想法。”学校副书记方联胜笑道。 

可是,学生们仍不时冒出一些让老师们匪夷所思的怪念头。一天,几个学生来到政教处,提出要在《一中一月》上登广告、拉赞助。这也太不靠谱了吧,老师们断然否决了。 

学生们却没有灰心,带上报纸,花了两个下午,走进学校周边的商店,逐个游说,最终居然说动了两家。接下来,他们又去找校领导“公关”,一番软磨硬缠,学校终于同意了他们的想法。 

自此,《一中一月》上有了商业广告,编辑部成立了专门的广告部,也有了独立于学校的经济来源,还可以给作者开稿费了。这让他们既开心,又自豪! 

3年过去了,《一中一月》先后经历了4任主编,队伍壮大到了100多人,发行量也由第一期的1份增长至3500份。 

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沉甸甸的收获。首任主编张弘毅说,他最大的收获是对思想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第三任主编刘文洁说,她从中收获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收获了成长,收获了信任,收获了自信。 

追根溯源,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铜陵一中的教育者面对学生成长中的需求与困惑时,那份开明与宽容。 

“学校教育中不能只有分数,要有一些活泼、生动、好玩的东西。”王屹宇对记者说。 

几年前,王屹宇接任铜陵一中校长。那时他看到,很多学校为了高升学率,不择手段抢生源,教育被异化为一场拼生源、拼分数的“军备竞赛”。 

王屹宇不愿陷入这样的“怪圈”,一个很朴素的想法也油然而生:“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办得让学生很喜欢,还怕招不到学生吗?” 

从那时起,“办一所有魅力的学校”,就成了王屹宇对好学校、好教育的一种个性化阐释。 

这样的教育理念,无疑成了《一中一月》在这里诞生并自由生长的土壤。而从这份学生刊物出发,学校更加注重发现学生的需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大批学生喜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修课程。同时,几十个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学生社团也应运而生。 

发生在校园里的“政改”尝试 

一所有魅力的学校,少不了学生喜爱的教育内容,也离不开有吸引力的教育载体。 

2014年秋季,铜陵一中在全省首批开始了选课走班的尝试。 

“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40多门选修课,网上自主选课。没想到,有的课一推出来,名额就被秒抢一空。”政教处副主任饶雁鹏笑道。同样火爆的场面,还出现在学校的社团报名中。30多个学生社团,吸引了2100多名学生。因为名额有限,许多学生为没报上心仪的社团而耿耿于怀。 

一旦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他们表现出的热情着实令教师们吃惊。 

每到社团活动时间,学生们打乱班级界限,各自走向不同的教室,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结识新朋友,学会与更多人交往。 

除了选课走班,在学校的各个社团、各项活动、日常管理中,教师们都自觉地退居幕后,让学生唱起了主角。 

本学期,高二学生方姝通过竞选,当上了学校社团联盟主席,统管着全校40多个学生社团。 

这个文静的女孩,一走马上任,立刻在学校里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一场“社团活动2.0”版本改革。 

在过去一年里,学校的社团活动的确不尽如人意。怎样让社团活动健康发展,为学生发展服务呢?方姝在政教处的支持下,出台了严格的考评制度,引入学分制,对社团实施课程化管理。一段时间后,学校的社团渐渐进入规范运作,活动内容丰富了,活动质量大为提高。 

“每天奔波于教学楼和行政楼之间,跟校方反复沟通,尽管很累,但看着社团管理走向制度化,得到大家的称赞,就觉得再累也值得。”方姝深有感触地说。 

很难想象,这些细致而专业的管理办法,是由这些学生们想出来的。 

学校自由、宽松的成长空间,教育者宽容而放手的态度,给了学生们实践公共事务管理的最好契机。 

高三学生施晨,是上一届校学生会主席。在任期间,施晨干的一件漂亮事,就是对学生会的机构进行了大胆改革,赢得师生们一片叫好。 

也难怪,过去校学生会只有30多个成员,却下设10个部门,部长一大堆,典型的官多兵少。施晨“上台”后,把过去的10个部压缩为5个,闲人少了,干活的多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 

如今的校学生会,已经有100多人,各项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高二学生赵佩微记得,身为部长的她,起初一听到不同意见,就会一顿狠批。哪想到不久,学校论坛里有人发帖,不点名批评说,学生会某部长脾气坏,容不下不同意见。赵佩微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学着慢慢地接纳别人。 

“现在的学生会,依然会为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彼此的友谊。”赵佩微说。 

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到,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他们经历了最初的民主管理实践,现代公民的理念开始在心里萌芽。这一切,为他们走向未来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5年11月底,福建厦门,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的微论坛上,王屹宇登台发言,介绍学校社团建设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瑾瑜认真听完发言后,意味深长地评价说:“办有魅力的学校,必须尊重人性、关注人情、体现人文、塑造人格,通过对话、讨论、参与、体验,让学生表达独立的想法。”一语中的,道出了一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上的方法旨归。 

在这个校园里,学生们像一个个挺立的向日葵,自信、独立、幸福地成长。采访中,每个学生说起母校,都透着喜爱。 

“这里更像一所大学,只要你想发展,老师就会尽力帮助你。”高二学生赵文轩说。 

“学校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敢于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高三学生刘文洁说。 

 “铜陵一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高二学生陶宇轩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铜陵一中,有一群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班主任,他们各有特色,用不同的方式陪伴着学生,引领他们的精神成长。 

单凌,语文教师,高一年级部主任兼班主任,13年教龄。在学校,年轻教师和学生们都叫她“单姐”。听到学生这样称呼,她从不觉得别扭:“这是学生信任我、愿意跟我交流的表示。” 

刚工作时,班上有一个柔弱的女生,去食堂打饭总是最晚的,常常吃冷饭。一天,单凌热心地打了一盒热饭,想要送给她。迎面碰到校领导,当得知单凌的想法后没有赞许,而是丢下一句话:“要记住,你是班主任,不是保姆。” 

当时,单凌心里很难受,关爱学生难道有错吗?但随着阅历增加,她明白了,班主任的职责不是包办代替,而是给学生爱的陪伴与引导。 

两年前,班里转来一个男生。他因家庭变故而休学一年,跟着外婆生活,母亲长年在外。男生脸色苍白、神情木然,仿佛心里冻着厚厚的一层坚冰。 

一开始,单凌经常找他聊天。但无论她说什么,男生都面无表情。单凌没有放弃,照旧跟他讲自己的大学生活,讲工作中的烦恼,讲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汉是什么样。 

为什么这样做?单凌真诚地说:“我想把他当成朋友。他即便不说话,心里一定会感受得到。有一天他从这里离开了,仍会觉得温暖。” 

慢慢地,从这个男生的眼神中,单凌感觉到了一丝温情。再后来,这个男生开始说话了,断断续续地讲自己的往事,讲他的父亲和母亲。 

教育的过程总是不会一帆风顺。高三时,这个男生迷上了上网,经常逃课。为了找他,单凌跑遍了学校周边的网吧。尽管她耐心规劝,但这个男生仍无法控制自己。灰心失望中,单凌想到了男生的母亲,拨通了她的电话,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最终男孩的母亲被说动了,她丢下了外地的生意,回到男孩的身边。效果立竿见影,有了母亲的陪伴,男孩渐渐安定下来,高三毕业后,他居然考入了一所二本院校。 

上大学前,男孩来看单凌,送给她一件礼物——晶莹剔透的水晶上镌刻着一句话:“单老师,请放心!您曾经的陪伴,让我不怕任何风雨!” 

这件礼物,单凌一直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感谢这个孩子,他让我找到了教育的信心。” 

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这所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校,有许多老教师,他们不像年轻教师那样富有活力或时代气息,却用精湛的业务、严谨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给学生另一种正向影响。 

方平,地理特级教师,有着30多年教龄的他仍对工作充满挚爱,不舍得离开班主任岗位。这个一脸慈祥的小老头,学生们亲切地叫他“平爷爷”。 

平爷爷最让学生们叹服的,是一手画地图的绝活。课堂上,只见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唰唰几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地图就呈现在黑板上。在教学上,平爷爷是出了名的认真,尽管教了一辈子地理,但他每个学期仍重新备课,将教案写得一丝不苟。耳濡目染中,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也记得格外工整。 

在同事眼里,平爷爷的敬业有目共睹。每天不到7点,平爷爷就会早早来到教室,拿起扫帚把门口清扫干净,等待学生的到来。 

偶尔有学生迟到,平爷爷故意板起面孔说:“请家法!”只见他高高举起扫帚,似乎要打下来,此时的学生早笑翻了,他也忍不住笑场。 

去年寒假前,平爷爷的生日到了。学生们悄悄买来蛋糕,准备了小礼物。一切收拾停当,才把一头雾水的平爷爷领进教室。 

看着眼前的蛋糕、蜡烛,听着学生们齐唱生日歌,平爷爷咧开嘴笑了,而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  

藏在时光胶囊里的关注

去年夏天,教师杨平的又一届学生毕业了。 

聚会结束时,学生们看着杨平说:“老师,今天我们想到您家去畅聊通宵。”看着学生们一脸的期盼,杨平不忍拒绝:“那好,一起打车去我家吧。” 

“不,老师,我们想步行,再陪我们走一程吧。”学生们请求说。 

就这样,师生们出发了,手挽着手一路高歌,走过大道,穿过小路,经过波光粼粼的天井湖,不知走了多久才来到杨平家。学生有的窝在沙发里,有的席地而坐,你一言我一语,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直到迷迷糊糊中睡去。 

第二天,学生要离开了。前去大学报到的学生紧紧抱着杨平说:“老师,谢谢您陪我度过高三最后一晚。” 

是什么让学生对教师如此眷恋?在杨平的班里,每个学生都忘不了他的“高中三问”。 

新生报到第一天,杨平提出一个要求:“同学们,当你踏入铜陵一中校门的时候,希望你们能稍稍停留10秒钟,思考一个问题:我希望三年里有什么收获,我将带着什么收获离开铜陵一中?” 

学生们的答案,有的会写在周记里,有的会一直保密。但杨平相信,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后,学生会带着理想和目标,开始有意义的高中生活。 

高二文理分科后,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杨平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面对新的学习生活,你准备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第三个问题是在高中毕业时,学生即将进入大学,走向社会,这时杨平会问他们:“你还记得当初的理想和目标吗?你准备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三个问题,贯穿着学生三年的生活,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启发他们思考人生,走好高中三年的每一步。许多学生毕业了,还会深情地回想起杨平的“高中三问”,他们说,杨老师的追问,让他们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 

杨平发现,高中三年,有些学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有些学生没有实现。最开始,学生们的目标多是考上某某大学。但三年过后,他们新的目标,大多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管他们的理想是远大还是卑微,最终是否实现,杨平都坚信,身为教师,他有责任把学生引向未来世界的入口,满怀信心地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像杨平一样,班主任巩福德每接手一个新班,会在第一次班会课上,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他们写下给未来自己的一句话。写好的小纸条被裹起来,装进小盒子,由巩福德和班干部一起签上名字,密封起来。他们称之为“时光胶囊”。 

巩福德小心地珍藏着这些时光胶囊,一直到学生毕业,才在全班郑重的期待里,一起打开盒子,把胶囊里的纸条还给每一个学生。看着自己最初的承诺,学生们回想三年来的生活,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英语教师李时友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三年前,从接手新班的第一天起,他就拿起照相机,要记录下学生们三年来的每一个成长画面。 

一开始,面对老师的镜头,学生们有些紧张和羞涩,慌忙躲开。慢慢地,他们习惯了,在镜头前变得自如了。三年下来,李时友的电脑里存储了五六千张照片。 

在这所学校,教师们总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关注着学生更长远的发展,也总是力图给学生更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有魅力的学校?也许,正是有了教师对学生长久的牵挂,有了许多让学生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学校教育才变得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人格魅力,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样的教育,真正是美好的,有魅力的。”王屹宇深情地说。(中国教师报记者 白宏太) 

《中国教师报》2016年1月27日第1版 

http://jijiao.jyb.cn/xw/201601/t20160128_650894.html

http://toutiao.com/a624465960343127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