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铜陵一中法学社在指导老师姚振华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目的地是著名的桐城六尺巷。
法学社的同学们怀着崇敬与好奇来到此地。在六尺巷,他们聆听着“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宽容、礼让精神。同学们漫步于小巷,仔细欣赏着周围的一砖一瓦,仿佛能看到当年张英、张廷玉父子以和为贵的高尚品德在这里传承。随后,法学社社长与各位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法学知识视野,更将道德与法律的思考融入其中,让大家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相信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感悟】
追随习近平脚步:六尺巷中的法治之光
六尺巷,这条位于安徽桐城的古老小巷,承载着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在宅基问题上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家人飞书京城,希望张英凭借权势施压。然而张英却回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见状,也深感惭愧,同样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从法律角度看,这一故事蕴含着深刻内涵。在纠纷产生时,双方本可以选择通过强硬手段或者寻求不合理的权势干预,但他们最终选择了相互礼让。这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而这种道德约束与法治精神是相通的。法治并非只是冰冷的条文,它倡导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关系。六尺巷的故事反映出在处理人与人的矛盾时,尊重规则、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它避免了因小失大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到刑法中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惩处,无一不彰显着法律精神。就像在民事法律中,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贯穿始终,无论是合同的签订履行,还是侵权责任的认定,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有序进行。而在行政法领域,依法行政保障着公民不受非法行政行为的侵害。“三尺法律”所承载的公正、严肃等内涵,促使每一个人都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让社会在法律的轨道上稳定发展,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法律条文是“三尺法律”具象化的体现,如《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编的规定,保障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为家庭和谐稳定筑牢根基;又如《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细致入微的保护,从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到劳动安全卫生等各个方面,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合法权益的保护下安心工作,这些都是“三尺法律”内涵的生动实践。
法治对人们的影响深远而重要。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为人们的行为划定了清晰的界限,保障了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它就像一把保护伞,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章可循。有了法治,市场交易得以公平进行,人们不用担心欺诈;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依法维权。同时,法治促使人们形成规则意识,就像六尺巷故事所展现的那样,当大家都遵循规则,社会将减少纷争,走向文明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和谐融洽。我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从六尺巷中汲取智慧,深刻领悟法治精神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大意义,让法治之光洒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宛如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亦如古时所称的“三尺法律”,神圣而不可侵犯。
(法学社社长:林欣平)
(编辑:吴宗飞 审核:左贞 终审:方联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