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日,由铜陵一中和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组委会共同举办的“铜陵一中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课程”在学苑校区报告厅圆满结束,学苑校区前后约有近千人次参加此次培训。
此次讲座为期四天,分12月24-25日和1月1-2日两个阶段进行,前后共计八场专家讲座。24日上午第一场讲座由《课堂内外》杂志总编、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组委会副主任、重庆第二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王劲老师主讲。王劲老师以新闻图片的阐发为例,阐明了创新作文的写作原则:写好“创新作文”,必须与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坚决的斗争。回归自我,刷新自我,从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出发,与宏大、空泛的概念搏斗,与应试化的写作经验彻底告别。
24日下午,北京大学汪锋教授是语言学专家,从语言表达的类型入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事实、推论、判断等三类形式的不同,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追求真实、回归理性,赢得了阵阵掌声。
25日上午,绍兴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浙江省教坛新秀、绍兴市百位名师谢澹老师,幽默风趣,以来铜陵后游天井湖的趣事开篇,通过多角度分析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学会挖掘素材的内涵,自如运用到作文当中。
25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老师,围绕新闻价值与新闻捕捉展开话题,通过解读“敏锐、角度、渠道、突破”四个内涵,结合题材与素材讲解了规范写作与创造性写作。
1月1日上午,《课堂内外》杂志主编、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命题评审委员彭治旗老师,首先为同学们分析了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然后介绍了创新作文能力训练的方法,最后通过拾荒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优势。
1月1日下午,镇江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全国语文名师王文发老师, 首先从划分层次、概括要点到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来训练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然后为同学们介绍了整书阅读训练的方法,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练习的总体阅读。
1月2日,上午由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高考评卷组专家王大桥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风趣而实用的作文指导讲座。王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阅卷经验和调研实践,指出了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指导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也提出了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王教授一一予以了解答。
2日下午,南开大学商学院办公室主任、从事了十年自主招生的徐琳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新高考政策下的自主招生备考的相关事项。徐教授解读了自主招生政策,让学生了解了招生政策变化等情况,在学生自我定位以及如何准备申请材料等方面予以了具体详细的讲解,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主招生并及早地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016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正式成为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基地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写作与阅读方面的竞赛能力,在新一届的创新作文大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大赛组委会集结相关专家,进校开设课程,共同举办了此次“铜陵一中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课程”。此次课程结合学生写作实际,针对学生写作和阅读的思维、理解和表达的习惯,以及考场写作的建议、方法和技巧等,拓宽眼界,提升阅读与写作技巧。每场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均表示讲座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受益匪浅。
据悉,中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课堂内外》杂志共同主办,从2010年第五届大赛开始,组委会邀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36所自主招生高校出任大赛协作高校,给予高中组总决赛二等奖及以上获奖选手自主选拔推荐资格。截止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累计全国参赛中小学生880余万人,参赛中小学校8600余所,创新作文大赛已经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作文赛事。
近几年,铜陵一中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魅力的学校”为目标,在保持理科竞赛优势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文科竞赛项目,在各类全国性作文竞赛中均拔得头筹。仅2016年,在第十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杨家怡等25位同学在此次比赛中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1人,全国二等奖1人,全国三等奖2人。在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鲁淑婷等共七名成功晋级总决赛,鲁淑婷同学(安徽省仅此一人)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余六名同学则获得了全国三等奖。中华第22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杨宇辰、吴春、许雪晴同学等三位同学分获大赛全国一、二、三等奖。
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中人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铜陵一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独立思考以及自由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作文大赛,学校全力支持,积极筹划,多方宣传,力争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让学子们得以施展自己的写作才能,为我校学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语文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