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之下召唤公民意识的回归
高三(六)班 姚奕
人们总是期盼新年伊始,而今年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开端,一场疫情已经从内陆腹地迅速席卷。
起初只是一座城几个数字,一条条不可捉摸的信息,而后我们固守一隅关注着方寸屏幕那段的世界。地图上那些陌生的地域的标注,而距离自己越来越近,那些数字,随着时间过去而攀升……当一切堆积、迫近之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已身在其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先生如是说。这样的凛然大义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并没有消失。钟南山院士毅然挂帅,李文亮医生警醒大众,年轻医务人员们纷纷主动请缨,正是有白衣天使们的社会责任感,才换得我们普通人的“岁月静好”。当他人已经披挂上阵,我们作为社会最具活力的个体又怎能袖手旁观?但我们通过疫情这面镜子却看到了这“疾病”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的另一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改变,能够接触到的世界也越来越大。可是事实上人们的圈子被学习工作裹挟着,变得越来越小,这样便催生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做看似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追名逐利,不愿受半点“委屈”,忘却了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医生护士们浴血奋战,履行他们的责任,体现他们的大爱的时候,却还是有人不识时务,医闹事件层出不穷,恶意吐痰散播病毒的病人屡见不鲜,腐败的官员拿着救命用的口罩暗度陈仓。
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考验。他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身体,更考验着每个个体之间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默契程度。面对同样的处境,有人心浮气躁,自怨自艾,不愿牺牲丝毫的利益。有人则冷静面对现实,包容理解,竭力守护平稳和谐的社会关系。诚如翟秋白之言:“个性的生活在群体中,好比鱼在水里,时时要求相适应。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信息洪流和复杂人际关系中自在生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权衡与协调个性解放和社会成长方向,明晰理解群己边界的能力。个性应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光芒,但绝非我们用于自缚,以致与世界隔离的茧。群体与个体,本是就是花蒂同开。正视群己关系,为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赢得更辽阔的天地。
“当发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也没有一片雪花能够幸免于难。”忙于与疾病作斗争的人们,已然不知同时身陷于人心成见的泥涡。河北邢台市一确诊病例,由于病程长隐瞒旅居时,失去最佳治疗机会,经抢救无效死亡。桂林一副局长隐瞒武汉形程,带病上班,至44人隔离。隐瞒,这一个谎言要赔上几十人的健康,一个谎言要牺牲多少家庭的幸福美满!心头愤慨与疑惑杂乱交织。为何隐瞒?为何隐瞒……是因为自私吗?是因为心理病态?是因为见不得别人好?也许,是的。世界上很多狠人确实与常人思维不一样,“宁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也不在少数。有少部分的人确实怀着这样自私病态的心理,去隐瞒自己的病情。可总有个声音告诉我,不止如此,不止这样。也许,他们只是害怕。所有说谎的人,都害怕谎言被揭穿的那一刻,因为当真相被告之于众,他们将无处可逃。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受人敬佩,他坦率,真诚,正直……他心怀民族心怀万众,不小气,不自私,不卑鄙……想来我们中国的21世纪的公民也应如此吧。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眼中只剩下了两种人,武汉人,和非武汉人。我们知道病毒可怕,我们害怕感染病毒,所以我们拒绝一切武汉人。我们天天高呼着武汉加油,却不愿意给健康的武汉人一个容身之所,我们对他们指指点点,对他们避之莫及。大多数隐瞒武汉旅居史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感染病毒。他们的隐瞒或许不是要害谁,不是心理病态,或许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害怕。因为他们知道,说出真相后,他们将无处可去。诚需知,纯朴与真诚在任何时代时期总是合时宜的。疫情当头,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疫情没有过去,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此作为,也许你不是一线医务人员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许你不能捐钱捐物,但也请你心里想着那些苦难的人们;也许你就是一名病患,但也请你记着你不是一个人,有人想着你有人在乎你,有人在为你祈祷……
人本就是善良的,我们应当学的不只是天文地理,还有爱。去爱一个人,与你有关的,无关的……如果要问疫情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虽然这是一段异常艰难的岁月,但正如毕淑敏曾说“岁月送给我苦难,也随赠我清醒与冷静”。身历其中,我长大了,我懂得了要对别人善良,要对生活热爱,要让苦难像过客,要让幸福走进来。
理协群己,心存善意,我相信这便是现代公民意识感召着我们的光辉。与诸君共勉。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高一(2)班 胡熙媛
(一)
“医生,此去欲何?”
——“战病疫,救苍生!”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2020年1月24日。
苍白的灯光下,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弥漫着,候诊室里人声嘈杂,上百个戴着口罩的患者拥挤着,吵闹着。
她加快脚步从病房走出,护目镜上起了薄薄一层水汽,额角也渗出了汗珠,几缕头发沾湿了,黏在额头上,也没有空闲去整理。取过医生递来的药物,她又匆匆转身向病房跑去,为病人换吊水瓶,取体温计给病人量体温,检测各项指标……安顿好一个病人,便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张病床,一连串工作下来便是几个小时,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已经两三天了,根本没有时间睡觉,偶尔累了只是靠在走廊上小憩一会儿。
终于得到了一丝小小的空闲,她放慢了脚步,疲惫地走出门去,来到休息室坐下。她小心翼翼地摘下防护镜,取下口罩,不禁疼得咧了咧嘴。她定定地望着桌上的镜子,里面的人熟悉而陌生。仍是那张五官精致的年轻脸庞,只不过眼睛周围带上了黑眼圈,眼神里透着疲惫,口罩戴过的地方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勒痕,用手触碰一下,便有隐隐的疼痛。她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啊,而自己的面容更是多久都无暇去打理了,甚至连照镜子看一眼的机会都稀少。她没有抱怨,因为外面还有几百个患者在等着这个医院给予救治,她现在是战士,对抗着无形无声的强大敌人。
天色渐晚。桌上的手机响了几声,她拿起看了一眼,是母亲拨来的视频电话。心中掠过一丝说不出的情感,是兴奋,是温暖,又带着隐约酸涩和遗憾。
“囡囡,你在那边怎么样啊?俺们一大家子已经在吃年夜饭了呢,有你最爱吃的鸡汤,红烧肉,还有俺们自家蒸的酸菜猪肉馅饺子,可香了哩!哎,你看小宝这孩子,菜还没上桌就抢着吃了……”
熟悉的慈祥脸庞在小小的屏幕上显现出,母亲带着满脸的笑容,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又将镜头转向餐桌,饭菜堆满了桌子,热气腾腾,桌边的丈夫,姐妹对着镜头微笑着挥手,五岁的小儿子低着头吃得正香。
“妈,我好着呢。”她忍住鼻尖涌上的酸楚,强颜欢笑道。
“妈妈,外婆做的菜好香啊!我可想你了呢,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今天可是除夕夜呢,你大年初一一定要回来带我玩啊!”儿子挤过来包着满嘴的饭菜含糊地大声叫道。
“囡囡,俺看电视上说这病毒可厉害了呢,感染人好快的啊!你在那边一定要小心啊,那边危险得很吧?”
“妈,您别担心,我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镜,装备得严严实实的,可安全了呢!”她装出肯定而轻松的口气对母亲说。
“啊,那就好。囡囡,你一定要快点回来啊,俺们都等着你哩!”母亲放心地笑了,对着镜头大声说道。
“嗯!妈,我过几天应该就能回来了……新年快乐。”
她放下手机,重新戴好了防护镜和口罩,镜片上仍然雾蒙蒙的,不知是之前的雾气,还是她的泪水。确诊人数一天比一天多,死亡人数也在增加,医院已经供不应求了,而前两天已经有四五名同事被确诊感染病毒……什么时候回去,甚至说生死,现在都是未知。
“妈,你们别担心,我们这一仗不能输,等我回来。”她在心里暗暗地说,整理了一下口罩,坚定地向病房走去。
新年的钟声响彻九州,疾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里的尘埃。
(二)
“我想等灾难结束,穿越人海去拥抱我爱的人。”
2020年2月4日晚。
他抹抹汗,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紧张又欣喜地拨通了她的视频电话。周围的十几名同事早已含笑在他周围站得整整齐齐,带头的手里拿着话筒,而其余人或捧着鲜花,或拿着水果,或拿着玻璃杯。
电话拨通了,熟悉而可爱的面庞出现在他的屏幕上。虽然戴着口罩,但仍然姣好。她的身后也有十几个微笑着的同事,站得整整齐齐。
“婚礼开始。”领头的同事拿着话筒郑重宣布,音乐响起,他搓了搓手,口罩之下笑容已经溢满了脸庞。话筒凑到他嘴边,“XX先生,您愿意娶XX女士吗?”
“我愿意。”他郑重地吐出这三个字,看着屏幕中的女子在询问之下说出同样的三个字,温暖和幸福盈满了他的心。周围的人们一齐鼓起掌来,将花瓣撒到他头上,举起杯子相碰。
他是应急管理部的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四处寻找防护物资,亲自上阵给街道消毒,张贴宣传标语等等,已经忙碌了十几天,今天一整天都没有休息。她是社区的工作人员,控制小区人员进出,登记名单,做好宣传工作,坚守在抗疫前线。
他和她原来定于立春这天举行婚礼,而由于病毒肆虐,这场原来被计划好的婚礼被取消了。他们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通过屏幕来进行这场盛大的仪式。
冬已尽,春可期。山河终无恙,人间万物安。立春到了,春风会吹散疾病的阴霾,吹开满树的樱花,而我与你携手,相视一笑,观那山高水远,期盼来日方长。
(三)
“没有超级英雄,只不过是每个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打开电视,新闻播报的又是疫情。今天确诊人数又增加了一万多人,老旧的屏幕里,从模糊的屏幕上仍可看到医院里忙乱的情形,荒凉的街道,以及召开紧急会议时官员谈到口罩等物资紧缺时忧心忡忡的眼神……
他环顾了一下破旧的家,又低下白发苍苍的头看了看身上破旧的棉衣,脚上脏兮兮的皮靴,以及长满老茧而发黑龟裂的双手,沉思了半晌,最终抬起头,站起身来向床边走去,拿出一个积满灰尘的箱子,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打开,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一沓纸币,用信封包好,放在最里层的口袋里。
他拄着拐杖缓缓出门上街,用手指点着街边一个个门牌,嘴里轻声念着上面的字,念到“派出所”时停下了,向那敞开的大门走去,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上台阶,来到柜台前,台后的警察正低着头翻资料,没有察觉到这位瘦小老人的到来。他用手轻轻叩叩桌子,掏出那个信封,郑重地放在台上,转身就要离开。警察这时才反应过来,急忙叫道:“这位老人,您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吗?”
老人缓缓回过头,朴实地笑了笑:“没啥大事,就是俺看现在那疫情严重,拿出俺攒下的一万块,给那些病人买买口罩啥的。”
警察有些愕然,见老人又要离开,慌忙拿起信封追上老人:“大叔,您年纪这么大了,生活不容易,这钱还是您自己用来养老吧!”
老人将信封推回,望着警察,声音苍老而有力:“俺活了这么大岁数了,身边也无儿无女,拿着钱也没啥用,如今国家出了事,俺没啥能帮上忙的,就拿这钱尽自己一份力吧。”
说罢便默默离开了,留下警察拿着信封站在原地,眼里似还没反应过来地发怔,过了半晌,眼角渗出两滴晶莹的泪……
突如其来肆虐的新冠病毒,让原本应该热闹喜庆的春节变成了气氛紧张的抗疫战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世界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共战,但灾难之下,中国仍是团结强大的中国,而每一个战疫前线的白衣天使,每一个为抗疫付出的普通人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愿世界重回车水马龙,街巷阡陌人流络绎不绝,天空碧蓝如洗,盛世依旧,故人安康。
观小家,识大家
高三(17)班 胡绮、齐子君
“啪嗒!”
耳边一声响动,虽然听得出已经被极力压低了,可这轻轻的声音还是如同被点燃的火线一般,瞬间烧着了我的神经。探出头一看,果然我那总有一颗“向往自由和远方”的心的外公,又凭着下楼倒垃圾、门口拿快递,甚至铲点儿土种花等一系列理由,“逃”出门去了。
看着急急忙忙戴好口罩的外公消失在门边,我的思绪不由飘得有些远······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将想象中亲友相见,高声谈笑的春节画面无情地击成碎片,未知的危险如同根根镣铐,牵绊住我们的脚步。待在家中,一时间成为所有人能够为国做出的一大贡献。然而,步伐虽被束缚了,眼睛却没有;行为虽被约束了,表达却没有;距离虽被隔开了,心灵却没有;身体虽居于家中,而思想却没有。特殊的时期里,我的家庭同万千中国家庭一样,成为了这个终将被牢记的岁月里,小小的社会缩影。
居家的一个多月,了解外界情况的媒介自然是手里的那部手机,小巧的“身型”却能容纳无数的信息。我和家人在那一方小屏幕前,仿佛阅尽了浮生世事,人间悲欢。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江城”武汉一夜空城、阴云笼罩时,即使不是故土,未曾到达,也倍感心痛;当我们见到医护人员的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压出的一道道伤痕时,即使不曾触摸,也深知伤如沟壑,疼痛难忍;当我们看到数不清的救援团队,物资都不顾一切奔向武汉 ,即使我们未能身在其中,也不禁红了眼眶,叹一句“国人无畏,国心向齐”;当我们看到贴着“与子同袍,岂曰无裳”的包裹跨越海洋与陆地,成全国际友谊时,即使历史无法抹去,我们在那一刻也真挚地感谢感动······我们居于屋室一隅,却好似经历所有,与之流泪,与之欢欣。当然,有时我们也不免在舆论中迷失与争论。被动地接受消息的推送,难免在谣言与真相之间徘徊,就好像家中时而会响起有关消息真伪的争论,探求真相的态度我们自然要秉持,而我们也都可以理解,无数的转发消息下掩埋的是无数家庭饱含焦灼与深情的同胞之心。
家中老小对于实时信息的关心自是疫情期间每个家庭的相同之处,不过,每个家庭一定还有着不同的风景。例如我家的风景便是我和家人们都被迫点亮了不同的技能呢!妈妈整天琢磨着制作各式美食,我也跟着沾光,大饱口福;老爸大展书法功底,呆在书房,写出了好几副佳作;而我仍是不忘学习的本职,寻找到了很多学习的好方法。等到休憩之时,大家便围坐在一起聊着天。安静的岁月,长长的团聚,让疫情下的小家庭都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暖与美好。夜晚常有月色入户,我们也常常在月色下祈盼,盼着同一片月光能给身处疫区的人们带去希望,即使在艰险面前也不忘生活与家国美好。我们不忘一线的艰苦,不忘民族的伤痛;同时也在伤痛与等待中感受到不论是小家庭,抑或是大民族的团结与温暖。
······
思绪翩跹,一时间外公已经外出回来了。早就等待在门边的爸妈,一边给外公抹上消毒酒精,一边嘴里不停地给他上着疫情间的“思想教育课”,告诉他不要放松警惕。我看着这熟悉的场景,不禁想: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老年人如同社会的孤岛,最新的消息传到他们那里早已是海浪的最后一轮。年轻的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更应是连接他们与时代的桥梁。在疫情中,一定有无数的家庭和我的一样,家中的年轻人为长辈搭建了桥梁,让生命跨越时代的沟隙,得到同样的尊重与善待。
疫情是一场灾难,而灾难背后的思考总是宝贵的。疫情中的每一个数字,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段故事,一个家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无数个小小的家庭在竭力支撑。小家若不齐,大家则难保;小家若同心,大家必立于不败。今日,我于小家,观之,思之,悟之;终识中华之大家,万难可克,暖春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