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加载中
宝塔山下问道,延河水边论史~铜陵一中历史组赴《中史参》延安学术研讨会纪事


延安,一个西北小城,因中共中央的进驻而迅速闻名中外,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奋斗生活了十三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里由弱变强,发展壮大,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正是在这里铸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值此全国上下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2021年7月15日-1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就选择了在延安召开,这次盛会不仅从历史教育教学的角度聚集专家名师的智慧来涵养参会老师的历史教育教研能力,更是通过党在延安的奋斗历程的学习,从思想的高度给予与会老师们以精神的洗礼。铜陵一中历史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帅朝晖、乔勇、李越三位老师为代表,并与市教研员钱要武老师共同参加此次盛会。

图片1_看图王.png

本次盛会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主题,邀请到众多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内容非常丰富。7月16日上午在任鹏杰主编宣布大会开幕后即安排了两场专家报告。第一场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道炫的《中共根据地的成长--从苏维埃到抗战》,黄教授通过自身搜集的丰富史料和扎实的学识,以“三起两落”的线索讲述了中共的成长和力量发展壮大的历程。黄教授说最难的是认识自己,个人是这样,政党也是这样。中共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每一个阶段的艰难转型,既需要不怕牺牲的艰苦奋斗精神,更是大智大慧的决策的成功。通过黄教授对这一阶段党史的讲述,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了来自历史细节深处的精神与智慧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721072531_看图王(1).jpg

第二场报告是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康琪教授带来的《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报告详细讲述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辉煌功绩和基本经验。报告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党中央在艰苦环境下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奋斗历程,使我们更具体、更感性地理解和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7月16日下午,进行了两场初中和高中的示范课展示。我们聆听、参加了高中新课程教学活动——来自西安铁一中李元亨老师的《经始大业--未曾辜负的选择》,李老师从“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信仰的选择”三个角度,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民主化、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逻辑。课后的点评环节尤为精彩,与会专家名师妙语连珠,对课程设计、课堂生成、教学技巧等作了充分点评和指导,听课的老师也从各自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或质疑,尤其学生参与评课环节,也都从不同方面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实效。

微信图片_20210721072523.jpg

17号上午,是异彩纷呈的专题学术论坛部分。大会就党史教育、课题研究、教育评价和教学智慧为主题设了四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名师纷纷登场,呈现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思考。市教研员钱要武老师在第一分会场作了《正本清源 培根铸魂 砥砺力行》的主题发言,我校历史教研组长帅朝晖老师以《高中历史新课程通史体例下“通”与“专”的博约融通》为题,在第四分会场作主题发言。帅老师从黄道炫教授的讲座延伸,提出中学老师要向专家学习研究问题的思维,要从阅读史学大家著作中寻找教学线索和问题。帅老师以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一、在单元主旨下确立教学立意;二、从历史长时段中设计逻辑架构;三、于历史深邃处展现精研深思。帅老师认为,新课程、新高考已经逐步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化,对中学一线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达成“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结构的重整、史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的阐述,展示了帅老师对新课程通史体例下“通”与“专”的博约融通之路的探求,体现了对严耕望先生“治史既要专精,也要博通”的思考与借鉴。

微信图片_20210721072545_看图王(1).jpg

在专家点评环节,著名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给予帅朝晖老师的主题发言以高度的肯定,他认为帅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够紧紧抓住大单元教学的要求,在大的时空背景下融合历史知识,精选历史史料,以“分裂到统一”为主线,非常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线索和主题,将三百多年纷纭复杂的历史阶段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体现了帅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李老师点评中还特别提到铜陵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名校,让我们深感自豪。专家的点评,以及老师的自由发言环节,进一步深化分会场的思想和智慧的交流碰撞。

会议最后一天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作了《中学历史教学事实的边界与处理》的讲座。赵亚夫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精深广博,他的报告从解释事实的边界开始,分析了关于事实的认识以及对事实的处理,报告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事实边界处理的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李惠军等三位专家关于历史和历史教学新思考的演讲,也给予与会者更多的启发。

微信图片_20210721072539.jpg

正如任鹏杰主编在闭幕式上所说的,《中史参》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一个品牌盛会。我们非常珍惜学校给予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聆听专家的讲座与同行的经验。学习不止于紧张、丰富的两天内容,还包括一起同行的老师之间以及与专家老师在大会内外的交流。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延河水、窑洞,这些山水、建筑、文物、图片也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过往与沧桑巨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地思考和积累,只要有心用心研习和思考,处处都是史料和素材。从江西到陕北,从延安到北京,从弱小到壮大,从苦难到辉煌,历史的智慧就在其中生成和积累,历史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广。(乔勇、帅朝晖供稿)

上一篇:铜陵一中教师参加全国首届”星空计划“高中物理专业提升研讨会 下一篇:迎接 "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我校教师赴山东多校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