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论文
说课稿:《山地的形成》
【文章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1-12-30 12:00:00】 【点击率:20748】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铜陵市第一中学 李慧君
一、说课标
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材
1、教材第一部分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和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实例,向学生讲解说明自然环境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学法
铜陵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学生的素质较高,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很好。教学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
本节课主要以山地的类型为基础展开,在教学时,要突出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展示不同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总结能力的培养。
五、说教法
1、教材的处理
教材主要剖析了三大类山地的形成原因,分别是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首先应该让学生们从感官上对这三类山进行认知,其次在通过对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的回忆,学生自己概括出山地形成的根本原因。接下来,对全班级进行分组讨论,自我探究最终发现三大类山地的形成原因。
2、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探究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图示引导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引入各类山体图片,再提出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山地的形成。
2、探究过程:
第一阶段:由最常见的褶皱构造在地表遗留的痕迹开始,全班集体探究褶皱的形成原因。理解褶皱的基本构造,分别从形态、地貌、判别和影响四个方面探究。
第二阶段:由前面的知识过度,将全班级分为三大组,分别讨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及形态特征。
第三阶段:结合所述内容,集体回忆本届可知识框架。
第四阶段:为下节课内容留有伏笔,分析山地与交通运输间的关系。
七、说教学效果反思:
1、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较强,本节课可以顺利完成自我探究环节。
2、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图片分析原因。
3、课堂设置的问题较为简单,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方便,但今后应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性的提高。
4、上课过程中较为担心时间不够,担心学生的主动性不强,所以有些环节有些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