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论文
论文:《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文章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2-01-04 12:00:00】 【点击率:16047】

 

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铜陵市第一中学    倪厚民   潘泽杭
 
[关 键 词]信息技术  中学历史学科  课程整合
[内容提要]为什么要要实现和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怎么实现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课程整合。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从传统的历史课教学角度分析,因其内容的不可再现性、相对枯燥和抽象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严重滞后,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失去了其本来应有活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不喜欢历史和历史课了。
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程的要求,实现历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学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和方法,提高效率,改变结构,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多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民主合作,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公民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养成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
那么,怎么实现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课程整合呢?
  一、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又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不好,开头是关键。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水法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然而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今天象圆明园这样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老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使学生敢问,就是要有平等民主师生关系。早在三百多年前,美国的国父们高呼:人人生而平等。罗尔斯的划时代巨著《正义论》里,平等民主也人类文明的基本品。这是反映教师是否优秀标尺之一,但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之中。要使学生想问,就是要教师善于启发,循循善诱。中国老话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使学生善问,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 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教师展示大清全盛时和今天中国地图FLASH比较。为什么我国的形状从“秋海棠叶”会逐渐变成“公鸡”?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到底失去了哪些领土?什么时候失去的?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失去的?为什么会失去了?图表直观,简明扼要,这使学生轻而易举掌握了学习重点。优秀的学生还有刨根究底:我们今天到底有哪些领土争端?因为他们看新闻联播,也知道钓鱼岛争端、东海油气田问题甚至于黑瞎子岛等等。我预先在网页中,实事求是地把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甚至有选择地提供不同的观点。有些学生也会运用GOOGLE EARTH等工具,但你要他们知道GOOGLE公司背景知识。象黑瞎子岛能拿回来半个,面积174平方公里,其实其中的艰难曲折,只有真正了解的人才会点滴在心头。这当然需要谈判技巧等,但说到底是今天中国国力的提升。因为是以事实说话,最具说服力。要学生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它首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简单的“统一思想”、“政治说教”。其次可以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确实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最后提高学生公民素养,养成终身学习。不仅历史知识,而且信息技能,不学习,就会落伍。这当然要求教师高屋建瓴,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的要吃到,有的要吃饱,有的要吃好。
    三、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实践
《易》曰:“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见,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合作。探究实践与合作交流实际上也是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人所以成为人——人的社会性的标志。这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高级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一种可用于探究与实践的历史情境;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通过任意改变条件、自由旋转图像、比较分析结果,从中找出最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在这种模式中,课程资源呈现出完全的开放性,教学从以教育资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如在讲授詹天佑“人字形路轨设计”和“居庸关工程”时,设计一个FLASH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依据地形图,任意地选择地点、更改角度和其他参数,课件将会显示出不同的设计效果,学生通过比较自然而然得出最佳设计方案。学生利用课件得出结论远比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要生动、直观的多,这样不仅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彻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地位。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可以形成自己看法,甚至“成一家之言”。教师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共同提高,实在可以教学相长。
四、建立交互反馈,体现信息技术优势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信息产业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几百年才有的一次机遇”。不管你现在做什么或有什么想法,你必须要迎接互联网,然后适应互联网,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所以学习评价很重要。“灵不灵,当场试。”信息技术一大优势就是即时交互反馈,利用数据库、ASP网页等,把学生练习的情况即时交互反馈。做到人人面批,要掌握到每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这传统教学不是不能做到,可是每班近60人,7个班,400多人,花费时间太多。但信息技术一大优势通过程序它会自动统计全班、全年级、全校每道题特别是客观题的正误情况并即时反馈,例如这课的基础题全班就基本全对。所以老师象美国“红旗演习”的指挥官,借助信息技术这把利剑,把实战和虚拟完美结合,即时掌控全局,及时作出判断、调整和评价,学生也马上可以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必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孔子不是说过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另外,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重视历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作基础。影响教师制作历史课件除不熟悉计算机技能外,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怱视的原因。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
2、             正确处理课件与教师的关系。
现在大多数历史课件的制作平台是POWERPOINT,而要求交互性强的课件设计,POWERPOINT则很难完成。课件设计的平台应当由POWERPOINT向AUTHORWARE、课件大师、方正奥思等交互性的软件过渡。同时,课件设计则要逐步从辅助教师教转向辅助学生学,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而现在许多教师仍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观念上仍是简单的认为“电脑屏幕作用是最终使黑板粉笔下岗” ,把先前的“人灌输”变成了“电脑灌输”,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脱离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初衷。。
3、             明确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带给历史教学结构的变革。
传统教学结构只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实现整合后,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师生的互动方式不断丰富,不仅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个学生的互动,而且互动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远距离、跨时空的互动。
4、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但要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用体现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5、不为情境而情境。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比较具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般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分心;但中高年级学生形成抽象概念需要一定数量的史料。因此,多考虑一些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题材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实现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尤其是基础教育更应该体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不仅使学科知识之间得到相互补充和完善,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正是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历史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为学生张扬个性、灵活运用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一个舞台。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当中历史学科教改的一个大课题,它在目前仅仅是一个起步阶级,还将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奉上此文,笔者意在与同行共同商榷,一同前行。
参考文献:
[1]林斯坦.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03,7;50~53
[2]林斯坦.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03,7;50~53
[3]孟琳.利用课程预定资源 获课程非预定信息.见卢继传.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206~209
 
铜陵一中 版权所有 | 皖ICP备05012976号-1 | 皖公网安备34070202000239号 | 地址: 铜陵市学院路601号 | 电话: 0562-2808369 |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